選好油也要用對才健康!
我們身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提供,所以飲食攝取適量油脂是必須,我們注重食用油健康安全問題,對油品品質相當注意,但卻容易忽略油品特性而錯用了好油,其實每種油脂烹調溫度、營養及特性都不同,要依油脂特性選擇烹調方式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及浪費油脂營養。
油品脂肪酸
純正油脂的成分是甘三酯,是一個甘油分子和三個脂肪酸分子經酯化而成,脂肪酸有一由數量不一的碳原子所連結形成的鏈狀骨架,碳鏈長短可分短鏈、中鏈、長鏈。鏈狀結構中若含一個雙鍵者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含兩個以上的雙鍵稱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不含雙鍵則為飽和脂肪酸,其穩定性,飽和脂肪酸好於不飽和脂肪酸,低溫下飽和脂肪酸含量越高的食用油,就越容易凝固(最常見就是豬油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油脂,低溫會有凝固狀況)。
我們日常烹飪用油常見分為動物性油脂(豬油、牛油、雞油等)及植物性油脂(大豆沙拉油、花生油、芝麻油、葵花油、苦茶油或橄欖油等),並非飽和脂肪酸高的只有動物性油脂,植物性的花生油及棕櫚油、椰子油等都富含有飽和脂肪酸植物油品,但由於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,易增加心血管性疾病風險,因此不建議長期單獨以飽和脂肪酸做為烹煮的油品,可搭配不同油品輪替烹調食用才能更均衡攝取油脂的各個營養成份。
常見植物油脂肪酸 | |||
---|---|---|---|
飽和脂肪酸(%) |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%) |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(%) | |
苦茶油 | 10 | 83 | 7 |
花生油 | 21 | 41 | 38 |
芝麻油 | 15 | 41 | 44 |
苦茶油 | 10 | 83 | 7 |
橄欖油 | 16 | 73 | 11 |
茶籽油(茶葉籽油) | 6 | 62 | 32 |
椰子油 | 91 | 7 | 2 |
棕櫚油 | 36 | 49 | 15 |
大豆油 | 15 | 23 | 62 |
芥花油 | 7 | 61 | 33 |
葵花油 | 12 | 23 | 65 |
(本表整理各綜合資訊,非絕對標準!)油脂會因原料、製程等或檢測方式不同有所變異。 |
食用油烹調溫度要注意
油脂在超過發煙點溫度時,成份出現變化,開始裂解變質冒煙,進而會產生各種有害健康的物質、致癌物,中式烹調常有大火炒炸方式,我們很仔細挑擇優良食用油卻忽略食用油發煙點溫度,不僅沒攝取到油脂營養反而會吃進有害物質,所以不同油品需依其特性配合不同烹煮方式,才能吃的健康!(常見食用油冒煙點可參考下面表格資訊)
同樣食用油品冒煙點不一樣?
相同油品精製油與未精製油的冒煙點是不同的,精製油的冒煙點會比未精製油高,那是因為精製油經過加熱、脫溶劑、脫膠、脫酸、脫色、冬化、脫臭、氫化等步驟(各油脂純化製程步驟略有不同),隨著油脂的精緻純化,發煙點也會跟著提高,ex:未精製苦茶油冒煙點約在223℃而精製苦茶油冒煙點可達252℃
常見食用油冒煙點 | |||
---|---|---|---|
油品 | 冒煙點 | 建議烹調方式 | |
未精製葵花油 | 107℃ | 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紅花油 | 107℃ | 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亞麻仁油 | 107℃ | 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菜籽油 | 107℃ | 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大豆油 | 160℃ | 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冷壓橄欖油 | 160℃ | 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玉米油 | 160℃ | 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花生油 | 160℃ | 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奶油 | 177℃ | 中火炒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芝麻油 | 177℃ | 中火炒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椰子油 | 177℃ | 中火炒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豬油 | 182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未精製苦茶油 | 223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菜籽油 | 204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冷壓橄欖油 | 207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芝麻油 | 210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葡萄籽油 | 216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葵花油 | 227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大豆油 | 232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花生油 | 232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玉米油 | 232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椰子油 | 232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橄欖渣油 | 238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精製苦茶油 | 252℃ | 煎炸、小火炒、涼拌、水炒 | |
(本表整理各綜合資訊,非絕對標準!)油脂會因原料、製程等或檢測方式不同有所變異。 |